金融硕士简介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ance ,简称 MF)是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从2011年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
全日制金融硕士MF属于专业学位教育序列,是国家基于培养面向金融职业的应用型、高层次、高素质、实用性金融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专业学位类型。其专业设置重视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录取方式可通过推荐免试、统考或调剂,学习方式和普通研究生一样全日制学习。在收费及其他待遇方面与普通研究生基本相同。
金融专业主要的方向可分为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两大方向,前者侧重对金融工具的运用,后者关注货币与宏观经济运行,学生主要就业于商业银行、投资咨询机构、大型国有或外企公司、保险、政府监管机构等。目前整个中国金融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端的金融人才紧缺,行业平均收入约10万元左右。且金融行业接触面广,对自身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Finance”,简称MF,金融硕士项目主要培养具有坚实金融学理论基础和较高应用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现代计量分析手段解决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了解国际金融业的前沿发展,又能密切联系中国的实践,具备比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潜力,可以适应金融管理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工作。
设置专业学位的目的在于“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按照《中国改革和教育发展纲要》的精神,为了拓展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991年以来,针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年日通过了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金融专业硕士与金融学硕士的具体区别如下
恩波教育专业硕士研究中心:金融专业硕士和金融学硕士,各有侧重,其招生办法、教育内容、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需要突出职业要求,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点是:课堂教学与实际能力训练相结合;课程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学院派师资与实践型师资相结合;基础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相结合;一般标准与培养单位特色相结合。
区别 |
金融学硕士 |
金融专业硕士 |
招生录取不同 |
以推荐免试为主,报送比例高,一般为50%以上 |
以全国统考为主,报送比例相对较低,一般为15%-30%左右。 |
培养模式不同 |
主要以理论教学、硕博连读为主要培养模式,学制一般为三年。 |
主要以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强调团队合作、注重培养创业型、职业化素质,学制一般为两年。 |
培养方式不同 |
主要以公费和委托培养为主,自费情况较少,并设置有大量的奖学金。 |
金融专业硕士主要以自费培养模式为主,设有少量的奖学金。 |
课程设置不同 |
金融学硕士作为学历教育,重点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
金融硕士作为职业教育,则更多偏重于实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
教学模式不同 |
各个院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 |
全国金融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指导意见,强化教学质量 |
考试科目不同 |
初试 |
初试 |
政治100分英语一100分 |
英语二100分 |
|
数学三150分 |
数三 150分或 |
|
考察目标不同 |
考察学生数学推理及数学分析能力,考试强调难度 |
考察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考试强调速度与技巧 |
录取标准不同 |
要以录取优秀的具备科研能力的人才为主,初试要求很高,复试重点对专业课知识及理论进行考察。 |
主要以录取具备职业化素质的人才为主,初试要求偏低,复试重点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尤其重点对职业背景进行考察。 |
实践要求不同 |
无明确实习实践限制 |
要求有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时间 |
职业认证不同 |
无相关社会认证 |
有从业资格证认证证书 |
导师制度 |
单导师制度 |
双导师制度 |
学位论文与答辩 |
调查研究、科研为主的毕业论文 |
学位论文应与金融实践紧密结合,选题来自于实际问题。论文应着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论文形式提倡案例分析、产品设计、调研报告或基于实际问题分析的政策建议 |
毕业证书不同 |
经济学硕士 |
金融硕士、金融从业资格证 |